内因与外因:从人类基因组解码说起
现时体检,中老年人拿到的化验单上经常会有 "高脂血症"的报告。的确,如今国人的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病率,比起过去真是增高了不少。改革开放到今天,老百姓比过去是富裕了许多;但同时,困扰着发达国家的这些"富贵病"也登陆中国。
以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广东为例,据卫生部2000 年公布的资料,广东省也是高脂血症、冠心病增长最快的省份。大家都知道吃在广东,"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四条腿的除了桌子,都可入盘果腹",这是广东人详熟的口头禅。猴脑、毒蛇、田鼠、果子狸,都曾是广东人津津乐道的美味,生猛海鲜、乳猪烧鸭、鸽皇叉烧,是广东人的餐饮主打。从人类基因组解码的结果来看,今天的广东人和五十年前相比其遗传密码是没有变化的。不同的是外因改变了,他们现在吃的比过去实在是多很多。这说明基因组这个内因与大吃大喝的外因相互作用,表现出"富贵病"增多,真是应验了"病从口入"这句老话。
根据人类基因破译后解读出的信息估计,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状况有60%是受遗传密码所控制,即内因所决定。比如肥爹胖妈基本上会养肥胖孩子,母亲携带色盲基因,儿子肯定会色盲。而其余的40%则是通过外因与内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比如大多数癌症,都是外界致癌因子影响了癌基因或抗癌基因,才发生细胞癌变的。
有些高脂血症是与生俱来的,是患者从父母那里继承了病变基因。他们有的是从小就患病,有的是到了一定年龄后才发病。而大多数则是由于日积月累的营养过剩、懒坐少动、环境污染,或是继发于糖尿病、肾脏病、甲状腺病等,于不知不觉中,代谢脂肪的酶和受体等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或者是脂肪合成系统功能增强,由此导致脂肪在血液中水平增加,抽血一查便戴上了"高脂血症"的帽子。
血中脂质:胆固醇与甘油三酯
那么患了高脂血症后,血液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脂肪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共称为人的三大营养物。我们做菜总要快炒油煎,还有肥牛肥羊,脂肪吃到肚里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再运输到需要的组织器官去。所谓脂肪通常是指动物来源、易于凝固的白色固体,主要是含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而油类多指植物来源的液态物,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脂质则是一个化学名词,指脂肪酸和含有脂肪酰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或类似结构(如胆固醇)的不溶于水的一类化合物。血液是一个水溶性环境,脂质在血浆中运输,必须溶解在血浆中。脂肪酸水溶性相对较强,主要通过血浆白蛋白来运输,而其它脂质是通过机体制造的一些特殊蛋白--载脂蛋白来运输的。载脂蛋白像肥皂一样具有水溶和脂溶两种性质。当血浆中脂质增多发生高脂血症时,载脂蛋白也相应增多,因此高脂血症更准确的医学术语是高脂蛋白血症。
除了来自食物的外源性脂质外,机体(主要是肝脏)自己也合成内源性脂质,这些脂质同样是和载脂蛋白结合通过血液运输的。那么身体的哪些组织和器官需要从血液中运输来的脂质呢?由于细胞膜主要是磷脂和少量胆固醇组成,所以机体任何部位的组织都需要脂质。而有的组织器官则因其特殊功能,对脂质的需求特别大,例如脑组织、肌肉(包括心肌)、肝脏以及脂肪组织等。通过长期研究证明,在血浆中转运的四类主要脂质(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胆固醇,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被俄国科学家在家兔实验中证实,食物中添加胆固醇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的胆固醇越多,病变就越严重。
1
2
3
下一页
北京治疗牛皮癣效果好的医院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