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想了解
上下求索科研成果来之不易
大豆起源于我国黄淮海流域,是光周期敏感型短日照作物。光敏特性是决定大豆生育期及其生态适应区的关键性状。温带的大豆品种引种到热带地区时,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产量降低,限制了大豆在热带地区种植,长童期(即延迟开花和成熟)现象的发现和应用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突破。然而,长童期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一直悬而未解,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围绕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原创性成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孔凡江教授回忆,刘宝辉教授年回国后,进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组建大豆分子实验室,实验室建成后,刘宝辉教授联系了他,希望他回国发展。初回实验室,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构建群体,刘宝辉教授和孔凡江教授每天早上都会去地里做杂交;有些大豆品种光周期敏感,需要短日照处理,为此他们需要早上六点掀开棚子,等到晚上六点再扣上棚子,从而模拟短日照处理;刘宝辉教授还自费购买实验室需要的试剂和材料......走过艰辛的初始期,正是刘宝辉教授等的无私奉献,才使得课题组前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资源。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承担的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子课题“东北地区高产大豆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与示范”--东生77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第三积温带)进行了实收测产记不清有多少个昼夜,夏日炎炎抑或是寒冬腊月,实验室清冷的灯光见证了团队每一个人的不懈付出。反反复复地研读论文,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他们把自己完全融进了一张张冰冷的图稿数据、一次次单调的实验里。“我们每天至少会在实验室工作10个小时以上”,负责实验室管理的李美娜、负责实验药品订购的赵晓晖、负责实验仪器申报的董利东、刘敏、程群、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维护的汤杨、林晓雅每天早上7点半就到实验室。对于日常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奋战工作,他们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以高昂的工作状态,实实在在地诠释着科研人吃苦耐劳、细致认真、不懈奋斗的精神。孔凡江老师、芦思佳老师在指导学生“我们研究的初心是爱国的热情”。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多有丰富的国外留学背景,驱动他们归来的是家国情怀的呼唤。通过借鉴国外的理念与方法,团队自主探索研究方法。从模仿式的亦步亦趋到开先河式的独立研发,他们怀着科研报国的赤诚之心,“为我们国家发展做贡献”。将所学所研转化为祖国的生产力、竞争力,才是他们工作的“终极目标”。齐心协力追求卓越高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是一支年龄梯队合理、学术方向高效协作的队伍。时至今日,中心已有教授5人(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博士后18人。尽管团队里每个人的性格、年龄、经历和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大家却磨合得很好。在研究大豆的时候,孔凡江以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分子遗传机制为切入点;芦思佳瞄准大豆低纬度地区生态适应性;赵晓辉主要从改变大豆生育期和抗虫害机制入手;李美娜则从拟南芥光敏色素信号转导机理、大豆生物钟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大豆雄性不育分子机制和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方向进行研究;董志诚主攻植物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董志诚老师、李美娜老师在开展科研工作头雁先飞,群雁齐追。中心在刘宝辉老师、孔凡江老师带领下,形成了互帮互助、精益求精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家为论文和课题废寝忘食、争分夺秒,两位教授则为每一位成员的研究方案修改把关,不辞辛劳地陪伴着他们进步成长。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芦思佳教授回忆,在跟随孔凡江老师读博期间,感受到他如父亲般无私的用心。从最简单的提取DNA、RNA、PCR、构建载体教起,孔凡江老师亲力亲为地根据个人经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在关键项目申报期间,刘宝辉老师将多年写基金项目的经验倾囊授出,火眼金睛地寻找错误,联合团队内所有老师帮助芦思佳。一次次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一次次默契非凡的通力合作,彰显着研究中心不同凡响的组织力与凝聚力。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目前,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对于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如下重要科学发现:一是成功克隆与大豆光周期相关基因20多个,并证明其功能;二是发E3E4-J-E1/E1Like-GmFTs是豆科植物主要光周期调控开花遗传网络,且为豆科植物特异,原创性地发现了植物光周期反应调控新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豆科作物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创新性地推进和引领了植物光周期调控开花研究领域的发展;三是成功图位克隆了大豆结荚习性Dt1基因,解决了大豆结荚习性鉴定的科学问题;四是分别揭示了大豆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生态适应性的分子遗传基础。年,由广州大学牵头、孔凡江教授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豆产量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成为广东省第二个生物学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进程更近一步,为早熟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关键模块。党建引领投身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共同的“初心”所在,在研学路上,他们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年12月,生命科学学院以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党员为主体成立了科研团队党支部,含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后6人。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及党日活动,扎实推进各类主题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丰富创新学习形式,带领党员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筑牢党员思想根基,凸显自身科研优势,更多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科研团队人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高水平大学建设事业的强大动力。党员孔凡江老师多年担任新生第一班主任,李美娜、申迎宾和董利东老师担任班主任,党员老师致力于教学改革,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全部小班授课,广泛受到同学好评。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全体党员积极参加抗疫党员突击队,做好社区宣传工作、帮助隔离人员解决生活难题,帮助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管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得大家的科研损失降到最低。疫情期间同志们积极捐款支援抗疫,李美娜老师捐款2千元,全体党员合计捐款元。支部孔凡江老师年获得广州市杰出人才称号,年获得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党员同志们积极致力于原创科学研究,先后发表Naturegenetics等高水平论文14篇,获得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15项,项目总金额万元。孔凡江老师获得一项牵头的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其中,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实现了广州大学零的突破,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和科研引领作用;芦思佳老师获得一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其他同志共获得3项基金委面上项目和多项青年基金项目。孔凡江老师荣获“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中心的老师们积极投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广泛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学术交流。他们根据研究领域开设了多门前沿小班本科生教学课程,将自己的科研经历、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进展分享给学生。赵晓晖副教授开设的《基因可视化》小班研讨课,是一门研究基因功能的生命科学专业技能实践课,该课程不仅引领本科生步入科研之门,而且启发学生对未来进行新的思考,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桂花行,科研路”。董志诚教授在小班研讨课中引入研究型课程模式,在负责两门研究生专业的主干课程《系统生物学》与《高级分离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前沿文献阅读,改变了原来死读教材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董老师是一个对学术有追求,有梦想的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做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模样。”这是学生对于董志诚教授的评价。赵晓晖老师、董利东老师在指导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中心的老师牢记育人使命,默默耕耘,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