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人类生命的存在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也是精神层面的有意识的文化行为。人类的智慧形成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生命和生活。以知足论养生,就是要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当代人生活状态相对古人呈现三个方面的不同:首先在生理上,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精神耗散严重,呈现虚劳的症状;其次在心理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精神压力很大,失眠、抑郁等精神问题凸现;最后是社会生活层面,社会关系从家庭,家乡等熟人为主走向陌生人为主,关系处理更加复杂。
老子道德经中有很多养生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全文都是在讨论养生,只是使用其他领域的概念进行解读和对比。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全文都是在讨论治国或者战争,其他方面的内容也是一种比喻。其实古人认为身国同构,养生就是治国,所以最懂生命智慧的医生我们称之为大夫,懂治国的官员我们称之为大夫。古语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说明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本文仅就知足和养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论述。
知足——认知生命之根
一般我们谈论知足,多是心理方面的。足是人体身体的一部分,所以知足最初的含义应该是指生理意义上的,心理上的自我满足,应该是引申义。另外,足之所在,就是人之所在。这个所在可以是指我们身体所在的位置,也可以引申为我们的社会身份。
养生方面我们大多指生理上的,最多在扩展到心理层面的,但实际上社会层面的养生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养生是正确的处理我们的社会关系,除了保证我们的身心安宁之外,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生理层面的知足,我们首先要对于足的生理特征做一个了解。
足部的五指对应生理的头部,其中拇指对应了大脑,鼻子,脑垂体,足的中部对应了我们的内脏,根部对应了人体的生殖系统。如果再细分的话还可以涉及到骨骼,淋巴,神经等位置的对应。基本上可以说,脚部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体结构。在科学上称之为全息。就是每个组织都含有生命的全部特征,哪怕是一个细胞,现在的科技可以认知到基因的层面。
在传统的典籍中对于足部的生理描写也有很多:
1,《黄帝内经·厥论》中有,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人的阳气和阴气都是从足的五指开始的,也是人的最底的末梢部位。
2,《黄帝内经》还有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这个说明我们人体的生命结构跟外部的天地自然也是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养生中,效法自然以至于天人合一是必要的也是终极追求。
3,《庄子·大宗师》中认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里的真人之息以踵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踵息。是真人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上述内容向我们阐述了足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用树来做对比,那么足就是人类的根部。
这个图形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说明。右边是一个大树,地上部分是树干,在上是树枝和树叶,地下部分是树根,一直向下发展。树根和树干中间的那个位置是本,是树木最为重要的部分。生活中,我们移植树木的时候可以去掉树枝和树干,也可以去掉很多的树根,除了个别生命力特别强的树木外,大部分都是不能离开本这个位置而存活的。
左边是异化的人体结构图。与右边的树木做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人之本在于腹部的脾胃位置,再上为心肺,再下为肝肾。这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生理器官。足在最下方,因此对应这树木的根部。所以我们谈知足与养生,就是要从足部,从人体的根上进行养生。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我们知道了足的重要性,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去解决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呢?
方式很多,平常的各类体育运动如跑步,篮球,足球,武术等都可以解决生命健康的问题。如果单纯的从足部来说,热水泡脚,脚部按摩都是有益健康的。本次我们是从坐姿上来解决健康问题,就是古人的正坐。
正坐——促进身体健康
胡坐
我们现代人坐在凳子上,双脚垂直下来的坐法,是南北朝以后从西域传来的,因此也叫“胡坐”。当时胡坐的前身是一种叫做“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现在的马扎,这是华夏历史上中国人第一次改变了坐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慢慢的演化,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带靠背的椅子,随之我们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窗户的高度就是明显的例子。
胡坐的特点是臀部着力,因为臀部肉多弹性好,所以可以坐很长时间而不出现麻木等症状。但是这种坐姿也有特有的问题,坐的时候会压迫人体的阴蹻穴,会阴穴是人体任督二脉交汇非常宝贵的地方。尤其是男性容易导致前列腺部慢性充血,比如司机和上班坐电脑前的两类人中很多人的前列腺,腰椎,痔疮,颈椎等问题的比较多;虽然臀部有弹性,但是这种坐姿还是会使臀部血液循环变慢,导致脚部供血不足。就是因为胡坐造成的。
盘坐
从西域传来的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坐姿,就是盘坐。两腿盘屈交迭而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所谓自然盘就是一般平常人两腿交叉而坐,脚部位于膝盖下方。双盘是脚步都在膝盖上方,而单盘则是一只脚在膝盖上。随着佛教传播壮大,这种坐姿对于中国传统道家修炼方面影响很大。
虽然在修炼中,对于盘坐提出各种要求,如脊直、肩张、手结定印于脐下、头中正、双眼微闭、舌舔上腭。但是这种坐姿天然就很难完成一些动作,最为突出的就是脊直,而这一要求又是所有要求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之所以难以完成,是因为人体形态受到地球引力而会自然维持身体平衡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人盘腿的时候,脚部位置自然偏高,臀部偏低,人就有后仰的倾向。所以会本能的头部前倾,以防止身体向后歪倒。
所以一般盘坐的时候要求臀部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以弥补身体的不平衡。但是这种方式是治标不治本,每个人的身体不同,盘坐时候维持自身平衡所需要的臀部高度也是不同的。
有观点认为,上古修仙的人很快,很多,很少出现异常,而随着佛教的影响,道家修仙路上成仙的人越来越少,反而出现走火入魔等异常现象的人很多的重要原因就是坐姿的改变。
这种坐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双腿打开。这与古代提到的箕坐极为相似。
箕坐
箕坐的特点就是两腿张开坐着,形如簸箕,是个很不礼貌很不文雅的坐法。至于是两腿伸向前坐着,还是两腿盘起来坐没有严格说明。因此可以说盘坐就是一种箕坐。
这种坐法很不礼貌很不文雅,历史上孟子就因为这事要休妻。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这里所说的踞,就是臀部着地的箕坐。那个时候没有凳子,男女老少裤子都是开裆的,而臀部着地的时候很自然的双腿叉开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可想而知当时的孟子是有多么的气愤。不过故事的最后是孟子被孟母教训了一顿。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家庭中有一个知书达礼的母亲是多么的重要,是为后世乃至现在的婆媳关系树立了一个典范。
所以在西方母亲节传入中国之后,很多人自然的想到中国的母亲节应该定在孟子出生的日期,这是孟母作为一个伟大母亲的开始。
正坐
传统文化中所讲的正坐是指跪坐。跪坐是席地而坐,一般会有一个稍微软些的垫子。臀部放于脚踝,双手握固(拇指在四指之中)放于大腿上,这个时候上身自然挺直。这种坐姿势端庄,肃穆,体现一种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和谐统一,更是一种哲理的升华。
跪坐不仅体现出一种修养和风韵,从养生角度看,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跪坐时候重量压在腿部,减少对下肢的供血的同时加速血液归肝回心,然后心脏把血重新打到全身,濡养全身。《黄帝内经》又说“肝主筋”,“肝开窍于目”,膝盖是筋的汇聚点。所以跪坐有利于养肝明目,增加脑供血,有利于精力充沛。
有病的原因,第一损耗过度,第二熬夜。身体有病一般都是气虚了,邪气趁机而入,正气不足赶不走邪气,阴阳失衡。症状出现,这就是所谓疾病。而正坐就是调气,调出来浩然正气,逼走邪气。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正气,应该就是这样。古人凡事都要讲究个“正”字,“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前面有论述盘坐身子容易弯曲,很难做到正。而跪坐很自然的就实现身体的正,因为只有正腿部受力才是均衡的,身体才是最稳重的。因此对颈椎和背部(腰椎)非常有益,能减少驼背的发生;正坐不会压迫阴蹻穴,其对男性健康的好处更大。
正坐有三个姿势要点,握固,舌抵上腭,闭目。外闭耳眼口,内闭精气神,全身松静自然。不要刻意去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