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

文章来源:养生_健康网站_富贵病预防_健康养生网站   发布时间:2023-3-15 16:52:55   点击数:
  

第一章节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富的养生,诊断,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等等手段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论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一体观

经络学说-把五脏六腑以及人体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联系起来

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两大块,一个是整体观念,另外是辨证论治。

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

指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环境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然后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哪些方面体现呢?

第1个方面就是生理上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构成人体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及五脏一体观。肝心脾肺肾为中心结合六腑,然后加上五官九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肝系统离不开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属肝络胆,与六腑的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肝主筋。

??如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肉,开窍于口,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将这些脏腑官窍联系起来,组成以脾为中心的脾系统。

第2个方面形神一体观

就是这个人体的形体和精神是相互依附的,相互依附,不可分离。行是神的藏舍,神是行的生命体现。有行才能有神,行键才能神旺。

??形体就是指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以及蕴藏在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等等

??神是什么呢?

广义的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思维活动,性格等

第3个方面病理上的整体性

(1)如我们脏腑有病往往可以在相应的经脉和相应的腧穴上找到反映点。体表有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经脉线影响所属脏腑。脏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如手太阴肺经感冒,也可以有出现胃肠性的感冒,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如心脏发生病变,肺系肘部可能也会发生病变,背部的心腧穴上面出现异常的疙瘩。

(2)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形神统一的整体。

??如一个人感冒,精神状态也会非常不好,引起精神上的不舒服。

??如突然一次大考试,紧张过度,情绪低落导致,肺系疾病目光呆滞

第4个方面诊断上的整体性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可通过外在表现探测脏腑的病理变化。

??如诊断里面用的最多的就是看舌象,通过舌像来推测相应脏腑的病变。

??通过手脉像(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肾)反映相应的政府。

??如面色苍白或发黄可以推测相应脏腑的病变。

第5个方面治疗上的整体性

如我们中医中常讲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如偏头痛,侧边头痛问题,我们首先会考虑局部近端部位,然后从远端从经脉学上我们会考虑侧头部属少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经过的地方。

所以偏头痛我们还要考虑到四指的穴位外关穴或足临泣。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图等。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如气候骤变会导致人体一些季节性的病变,流感的出现。

(1)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很多老中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特点养生,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1-1)因时制宜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的变化,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气调神,法于四时。当预计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

如从针灸学上讲,春夏我们整个卫气浮于体表,刺激的力量要轻,秋冬是藏的,要达到治病的目的,刺激的力量要深。

(1-2)因地制宜

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

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在治疗时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要,东南慎用辛热之药。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不单是一个生命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有社会属性。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与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病理的变化。

??如人际关系不和跟朋友大吵一架之后,人的心理防线是崩塌的,生理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改变。

当我们认识到人不仅是一个单独个体,我们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考虑到很多因素,不仅仅是个体因素,可以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域环境多方面考虑。

第二个中医学特点辨证论治

是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通过是四诊(望闻问切)合三确立证候,论证以及治则治法方药,并附与实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证候的意思如心气虚,肝阳上亢外感风邪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也强调辨证和辨病的相结合。

一什么是证?什么是症状?什么是疾病?

(1)病-是疾病与健康相对的概念

有特定的病因,发病的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完整的病理过程。

??如荨麻疹,感冒,疟疾,中风等

??如中风为例

中医看病因一看外感六病之邪,然后看内伤饮食,再看情志,当然还要看自身的体质。

发病的形式中风一般是比较急的

最后发展规律和转归,中风要看它是中经络还是中脏腑?如是中经络一般恢复的会比较好,如是中脏腑可能会出现神志分离,相对来说恢复的慢。

所以这个疾病的完整过程我们称之为疾病。

(2)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的变化,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等

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体征-医院做的体征检查,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获得的资料

如舌苔厚腻,可能体内有湿。

(3)证-指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或某个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的变化

??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

??如风寒感冒,这里就能看到他的病因与性质。是感受了风邪,表现为风寒感冒的一些特征,如头痛,舌苔淡白,脉紧,咳嗽,流清鼻涕。

这些性质归纳起来就是风寒感冒的症候。

??如心血亏虚病位在心,是虚的性质,属于心血亏虚。

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哀综合概括出证候。

(4)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是现阶段。然后症状和体征是病与证的基本要素。

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症候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以感冒为例,很多人最开始感冒是风寒,没盖被子,吹了风,吹了空调,往往会根据机体的体质发生变化,如第1天是风寒,第2天是风热感冒。

??如胃痛,呕吐有同一证候,同一证候在不同疾病过程中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同样道理同一疾病在不同证候或不同阶段,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什么是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请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先用方法去辨证,然后用外治或内服等治病的过程。

(1)辨病因

辨证的过程较为复杂,首先要找出病因。是外感还是内邪?外感我们有风寒暑湿燥火等

(2)辨病位

不同的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不同的部位引起不同的病症。

一般来说,外在病邪多侵袭人体之表引起表证,然后由表入里,导致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直接损伤人体脏腑精气,病变在里

如一般外感一般侵袭在肺,最开始是表证也能通过经脉由表入里。

如果内伤饮食一般侵袭的是脾胃

(3)辨病性

主要是讲病的寒热虚实之性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邪正之气的盛衰决定着病症的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如一个人正气不是很虚,但是邪气很足,那么侵犯人体的为实证。

人体的正气也有阴阳之别,不同属性的病邪侵犯人体,人体相应的正气则与之抗争,导致不同类型的阴阳失调,而出现寒热性病症,所谓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4)辨病势

即辨别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与转归。

疾病一般都是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伤寒论把外感染病分为6个病期,以六经表示其不同的病期和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如果按照经脉学说的传变,首先是传到皮部,依次往里到六腑,再到五脏。

(5)论治

又称施治,是根据病症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论治的过程一般分为几个步骤

(5-1)因证立法-根据已经辨明的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症候,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5-2)随法选方-可以选择药物或非药物疗法,一般保健调理师选择外治法,用药物的话可以用外敷

(5-3)据方施治-根据处方予以实施治疗,一般由医务人员执行

(6)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同一疾病便前中后的证候可能不一样,所以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法

(7)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所处疾病的阶段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所差异。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症,固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chgd.net/tnb/15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