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养生_健康网站_富贵病预防_健康养生网站 发布时间:2025/1/8 18:04:23 点击数: 次
文:半城半农01苍天之下本无垃圾,来的人多了,就有了垃圾。石器时代,茹毛饮血,衣不遮体,朝不保夕,哪来的垃圾?氏族社会,依洞穴居,围火而饮,甲骨尚刻文,何为垃圾?农耕文明,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相濡以沫,一件袍子补了又补,垃圾?笑话!“家”不就是屋盖下面养头猪?连茅圈、大粪坑,一用就是几千年;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典范。中国有句古话:肥水不流外人田。一泡肥水尚不留给别人,你还能想出来他要扔什么垃圾?02是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丰富的物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催生了资本,还提供了超出人类生存需求的大量“剩余产品”。人类的欲望一夜之间膨胀了。上世纪末,一个小品中流行一句台词:等咱有钱了,早起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那倒掉的一碗就是垃圾!人类社会的垃圾是伴随着工业文明产生的,因此,所有不能为人消受的物质,最终都会成为垃圾:一双布鞋,父可传子,破可造纸;一双PC球鞋呢?还是扔进垃圾桶更痛快。无论春秋,一身布袍足以。再有第三身……第十身,想必大半,最终都会成为垃圾,就像秒杀的货、拼多多的“作”。03天下无废。在穷人眼里都是宝!去年初春,我去过坝上一家未脱贫的低保户:老两口,三条狗、一只猫。料峭春寒,依然一天两顿饭,剩菜剩饭还不够猫狗吃的,根本没有餐厨垃圾;老人吃药的包装都赞在纸盒子里,做饭时要同柴火一起烧掉,所谓的“干垃圾”,瞬间灰飞烟灭;大风吹过,无影无踪。老人不喝酒,所以村里最常见的酒瓶在他家也看不见。找了半天,才发现攒了好久的几个饮料罐子,要和纸箱子一起卖给收垃圾的——“可回收”的自然舍不得扔。狗粪都攒着,与柴火灰一起,当做院子里种菜的肥料。一身旧衣服或许从冬能穿到夏,一台旧电视,或许就能看一辈子!难怪老人可以半年不出去倒垃圾。04极简生活=极少垃圾。日本经济萧条时期,很多年轻人崇尚极简生活。简到极致,无床、无桌、无椅无家具;一锅、一碗、一刀、一筷,自然天下无废。人们常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新冠疫情,关门大吉,没有买卖,没有娱乐。宅家一月,也就是一身睡衣足矣!家中最多的垃圾就是厨余,最“豪华”的垃圾就是快递小哥送来的一个又一个包装盒子。道家养生,茶七饭八;讲究过午不食。在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胖,是一种荣耀;现在,瘦,变成奢华。病从口入,吃进去,满足了口舌之快;身体却要承受消化之痛。再好的营养,多了,自然是无用之物,清理就是垃圾。不如少食多饮,知足常乐。05天下无废,关键是在心思。为了倡导简约、健康生活方式,让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和谐共生,我们选在世外桃源的小山村——水窑洼,开展“无垃圾日”活动。年3月11日,也就是植树节3月12日的前一天,是水窑洼村的第一个“无垃圾日”,主题是“城里来的,回到城里去”!铁道大学建艺学院的同学们为主的各路志愿者,开启了第一届“无垃圾日”,不仅将村子里旧有的垃圾捡拾后带出村子,而且这一天村子里产生的垃圾为“零”。为了不产生新的垃圾,不用一次性用品。参加活动的都是个人自带餐具、水杯。最终运回城里的,有6大袋子各类塑料、瓶子和包装。年3月11日,第二个“无垃圾日”是以赵州文友为主的志愿者,主题是“旧物件换棵树”。水窑洼专门拿出闲置耕地来支持“无垃圾日”的环保事业。果树品种完全由“无垃圾日”参与者自己选择,树一种下,就归自己,由自己维护(平时村里给照看):施肥、捉虫,收获都是自己的。通过提倡节约,减少排放,将垃圾消灭在萌芽。简单就是节约。年3月11日,第三个“无垃圾日”主题是:小树坑计划。尝试将“湿垃圾”就地消解,第二年在树坑腐烂的湿垃圾作为肥料,种上果树,目的是让山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经过几年努力,小山村竟然也能实现垃圾不落地。年原来的主题计划是“废物利用”,就像日本上胜町一样,用村里旧物件做一个类似的废品房子,哪怕一面墙也好。无奈更子大疫,只好推迟。(上胜町酿酒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来自回收的废料)(餐厅中庭悬挂着五彩缤纷的吊灯来自回收的瓶子)06说天下无废纯属理想,农村无废,马马虎虎还可实现。现在的中国农村,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大抵只有很少的村子还是保存着农耕文明时的习惯。通常我们把农村分为三类:城中村、城郊村和城远村。城中村和城市就只隔着一个身份,或者说是一代人的一个观念。城郊的村子的垃圾治理已经融进了城市,所差的只是一条“边界”,随着管网的延伸,界限很快就会消失。还可以说“天下无废”的,是广大的城远村,远离城市的农村。城远村的垃圾治理就像下图,首先还是要和城市划清界限,或者说势不两立。如果有一天,城乡差别消失了,这张图也就废了。其实在农耕社会,家家户户都会养猪,餐厨喂猪后,所有生活垃圾和污水都会倒在“粪坑”,粪坑由猪不断搅拌、压实。春节,辛劳一年的猪会成为佳肴。开春是充分腐烂发酵的肥料“出坑”的日子,作为农家肥运到田间地头。新的小猪又会入住,就这样年复一年,来了又去。那个时候的农村,都会自己纺线、自己织布。一件衣服老大穿了,改一改、补一补,老二接着又穿;即使破的实在不能补了,还要浆一浆打“夹饰”——几层布用浆糊裱在一起做鞋面、纳鞋底。冬天富足户会烧煤,炉渣都要留着,来年捶房顶——防水、保温。即使碗破了也要锔起来,甚至是瓮!那时有一种营生叫“货郎”,大家都是用猪鬃、头发或者碎玻璃来换针头线脑。那个时候还有铁匠,废铁都可以化了再铸。所以村里看不见垃圾堆!改革开放40年,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农村已经不是原来自给自足的农村,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工业品下乡,这些工业化的产品包装,成为了农村最多的垃圾。如果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从城市来的产品,最终要再还回到城市,那么农村还是农村,垃圾依然很少!07最近网络上一张南极的图片很火:南极红雪。据说,南极达到有气温记录以来的高点:20度!“白雪变红”,红雪其实是衣藻,衣藻在超低温下,细胞停止游动,冬眠起来。当温度升高时,细胞大量繁殖,产生的鞭毛,破鞘逸出。大量的衣藻一片血红。更可怕的是下面这张。南极冰融后,红线以外皆为海洋。我们的国际庄将会变成滨海城市,上海、天津将会消失。这些都是托了温室效应的福,是我们无休止的掠夺资源的后果。如果南极非要化掉,我拦不住。我想做到的是,让农村的垃圾不再运到城市去烧,不再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我做不到让天下无废,但我希望有一天,天下真正无废,不然早晚有一天,地球会去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