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较早开始注重养生、懂得养生之道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编写出了《黄帝内经》,该书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运用到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的姊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其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人体内各组成部分统一、联系与协调的关系。“阴阳五行”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阐释了世间万物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机制。“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黄帝内经》并不宣扬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理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书中,预防疾病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思想,防患于未然,为人铲除病源。对于这一思想,书中有一个既形象又深刻的比喻:“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此外,还阐述了人如何才能不得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的正气,人就会得病了。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更应该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从古至今,不计其数的医学家、养生家学习研究《黄帝内经》,而且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灵感、受到不同的启发。很多名医大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等,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帮助下,创立了各自的医学体系。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运用中医养生,使其成为我们健康长寿的保障,就必须追本溯源,从《黄帝内经》入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内容,编者参考历代权威版本,综合各种译本,取长补短,为本书添加了白话译文,力求明白严谨,便于理解记忆,真正做到一册在手,经典相伴,让非医学专业的你也能够轻松读懂这本传世名著,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学乃至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平衡为养的奥义,掌握健康生活、养生、防病、治病之道。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