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练气功无法修道,修道必练气功。不练“气”,不足以为道。长生久视,修身养性都在“气”中,生气不气,气若游丝,血气方刚,以气御力。如果没有“气”,动物就不能够再动了,只能够被称作“物”。善用气者,则益寿延年,不仅自己受益也会让其他人受益。恶用气者,七情郁结就会损害先天灵根,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健康,也会连累其他人。
一.以气御“力”
古之习武者,随着力量的不断增强,会逐渐形成暴戾之气。练“气”正是要抑制体内的暴戾之气,否则,脾气暴躁,将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生气,肝火旺盛又导致心火高涨,如果不能够把肝心火气发泄出去,将会严重影响身体的内部平衡,包括心脑血管和五脏六腑。因此,通常由于无法发泄,火气将会迷失人类的心智,从而出现暴力行为,根据普通人与习武者的身体状况不同,将会产生强弱之分。
习武者不仅需要抑制也同时需要蓄养暴戾之气。在古代,武是指争斗,存在致命性。习武者在运用武力时,比如,在征战或者搏斗时,却不能够没有暴戾之气,这时“气”越强,越有力。用现代的方式进行解释,是指提高体内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持续性和分泌量。当人体处于极度恐惧和愤怒等非正常状态时,如同习武者在锻炼或者搏斗时多次或者单次的奋力一击,也可以说,习武者在运用武力时,正处在愤怒或者恐惧的状态之中。
普通人在愤怒或者恐惧时,会让体内的肾上腺素快速分泌,人体的感知和体能将会有所增幅,如,视力更加清晰,血管扩张等。此时,如果无法将这种增幅的气力发泄出去,身体将会遭到反噬,有可能会出现心脑血管系统等健康问题,长此以往,将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危害生命。因此,普通人或者习武者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应当通过锻炼等方式将增幅的气力完全发泄出去。
习武者所修炼的气功,是以自身力量为基础,在发力的同时让身体达到接近极限的状态,从而将爆发力最大化。在实战中将会根据身体的耐力和抗击打能力,通过有效利用爆发时间和恢复时间,从而进行防守或者进攻。
《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即是以气御力。
二.以气御“心”
在古代,“心”不单指心脏,也代表本能感知,又被称作思想。思字,上半部是指大脑,下半部是指“心”,又被称作心田或内心,古人通过艺术性的表达,又将其称作内丹或丹田。这仅仅是艺术性的表达,而有些人则认为人体内部会形成超自然力量,这种理解并不正确。通过道家的养生之法,的确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可以称其为“非普通认知的力量”。
这种修炼被道家称作“内修”。
无论普通人或者习武者,通常会被五彩缤纷的世界所吸引,心猿意马会让人类产生嫉妒、迷惑、悲伤、忘形、虚伪等心态,在古代被称作“七情郁结”,它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七情郁结”是指把所有过度的正面和过分的负面影响都集中在一起,这时,各种心态会让人体内部产生愤怒和恐惧,或者兴奋和消沉等状态。愤怒是由于其他人想要拿走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恐惧是由于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兴奋是由于得到了事物,消沉是由于不满足现有的事物,正负两种情绪如果长期相互交融,将会不断地影响人类的思想,久而久之,将会损害身心健康,会出现如失眠、抑郁、对事物过于敏感等。
“凝聚心神”是指把最初的自己找回来,回忆起被五色世界所迷惑之前的自己,即“返璞归真”,用朴实无华的自己陶冶思想和内心世界,才能够逐渐化解由于“七情郁结”给自身所带来的危害。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七情郁结”会将所有危害结合在一起,被称作“恶气”或“邪气”,积累到一定程度,既损害自己也会祸害他人,药石对于它基本起不到作用,通过药物可以暂时缓解,却无法根除,暂时不会发作,而一旦发作起来,则有可能会崩溃。
“凝聚心神”是用曾经的自己去解开那个已经被“七情郁结”所侵蚀的自己。一旦解开了七情郁结,将会理解这个世界的真谛,又被称作“开悟”,意味着拥有了智慧,又具备了“正气”,对于自己或者亲友,以及社会,都将会是有益的。
这即是以气御“心”。
御“心”和御“力”,正是道家所主张的“内外兼修”,分别代表智慧和武力,增长智慧是为了规避风险,提高武力是为了对抗风险。当拥有足够的智慧和武力时,出现风险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小。
三.御气诀
炁为道体,元为气;
道生有无,无有极;
阴阳二气,合太极;
三分归元,至无极;
善用气者,长生久;
恶用气者,害人己;
坐忘不忘,迷心性;
万恶归一,知无常;
返璞归真,识本源;
迷之固久,化虚无。
大道至简。
天道无极。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