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七”这个数字象征着天道,具有特殊的意义。
《易经?复卦》的彖辞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就是说七是阴阳反复之道,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为天地自然之理。
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
七日来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年十二个月从正月开始算
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
从正月寅到七月申,刚好是七个数:寅、卯、辰、巳、午、未、申;
从七月申到正月寅刚好也是七个数:申、酉、戌、亥、子、丑、寅;
十二地支的的方位排列寅在东北,申在西南。
所以孔子说:
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壳。
那么为什么一岁之始在东北而成于西南?
这又是从天文学的角度得来的,不信每个月傍晚你去看看北斗七星。
正月的时候斗柄指的正是东北;七月的时候指的肯定是西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就是这个道理。有诗为正,诗云: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因此《淮南子》说: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那位说不对啊,《汉书》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你怎么又说立春才阳气复生?确实冬至已经有阳气了,但万物还没有生长,直到立春时万物才开始萌芽。所以立春是一岁之始。
因此康节先生才说冬至是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复垢交融,否极泰来所谓一阳初动,这得结合易学当中的十二辟卦来看。
十二辟卦又被称之为十二消息卦。
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所以称之为十二消息卦,十二卦分别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对应下如。
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
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
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
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
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
乾卦六阳息阴建巳四月;
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
遁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
否卦三阴消阳建申七月;
观卦四阴消阳建酉八月;
剥卦五阴消阳建戌九月;
坤卦六阴消阳建亥十月;
冬至的时候一阳初动,是复卦;
夏至的时候一阴初动,是姤卦。
冬至到夏至: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夏至到冬至:午(姤)、未(遁)、申(否)、酉(观)、戌(剥)、亥(坤)、子(复)。又是七这个数…
在十二消息卦中正月对应泰卦,七月对应否卦。
这就是所谓的“复垢交融”或“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所以说,“七”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代表了天道…
图解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速查全书二十四节气起居饮食建议,十二时辰经络脏腑保健指南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18购买七日节律正因为阴阳往复之数为七,比如七天、七月、七年等等。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般的感冒、头疼、发烧等病,如果不去看他,不交叉感染,一般七天就会自愈。而且七天之后,要痊愈的那个时候差不多也在七个小时以内。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个时间段一般就会愈合。
有没有道理呢?是有的…
只是我们现在一般感冒什么的,等不了七天就会吃药,因此抵抗力反而下降了…
张仲景著中医古籍伤寒论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8.6购买人一般不吃不喝七天就会饿死,这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得出的经验。
《难经》第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就是说,人的胃里面只能留存七天的营养,这些营养包括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健康人每日大便两次,每一次排便量是二升半,一天中就要排出五升,七天合计五七三斗五升,使胃中所有存留的饮食物便逐渐排泄净尽。
所以健康的人,七天不进饮食而趋于死亡。原因是,七天之后胃中营养物质以及所化生的津液都已尽竭,所以就会死亡。
头七七这个数就是阴阳之极,就是天道,就是规律。
因此后来的道家才会认为:
人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
正是中国有七日来复的观念,因此才有头七的说法。来复又能理解为回来,久而久之就有了七天回魂的传说。
有人说头七的习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这其实是不对的,早在先秦时期的丧葬仪式中,很多仪式就已经跟七挂上勾了。
比如夫子说:
孝子之祭也,散斋七日,慎思其事,三日致斋而一用之,犹恐其不敬也,而二日伐鼓何居焉?
就是说,人死后的前七日不能乐,不能御…要好好地怀念一下过世的人;还有天子七日而殡的规矩,就是说天子死了以后要放七日才能入棺等。
最后:总的来说,头七的“七”肯定不是外来货,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慢慢变化来的。
#民俗文化科普#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