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唐代医圣孙思邈一生悬壶济世,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不朽巨著。
他活到岁高龄,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许多人只知道他精通医术,却不知他更是一位深谙道家养生之法的得道高人。
他曾说:"欲治病,须求其本"。
在他看来,养生不只是简单的食补和运动,而是一门涉及身心的玄妙之术。
这些年来,关于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有太多错解和误读,真正的道家养生心法,究竟是什么?
贞观年间,长安城内人声鼎沸。一位身着道袍的老者正在为一个瘦弱的病人把脉。这位老者就是孙思邈,他已经九十多岁,却面色红润,目光如炬。
一日,一位身着锦袍的富商登门求医。这位富商平日里吃尽天下补品,却面色灰暗,精神萎靡。孙思邈为他诊脉后说:"你这病,不是靠补能治好的。"
富商不解地问:"我每日服用人参、鹿茸,还有各种名贵药材,难道这些都不管用吗?"
孙思邈摇头道:"你只知补形,却不知养神。形气神三者,如树之根干叶,缺一不可。
你只顾补养形体,却忽视了心神的修养,这就好比只给树叶施肥,却忽视了根部的培养。"
这番话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注意。有人问:"何为养神之道?"
孙思邈站起身,走到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旁,说:"你们看这松树,不管春夏秋冬,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姿态。
这不是因为它格外坚强,而是因为它懂得顺应自然。人之养生,也该如此。"
接着,他又来到药园,指着一株草药说:"这株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似普通,却能治病救人。
为什么?因为它懂得遵循天地规律。人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养生之道也就明白了一半。"
一位年轻的学医者不解地问:"医圣的意思是说,养生之道在于遵循自然规律?"
孙思邈欣慰地点点头:"不错,养生要顺应天时地理。春天适当运动,夏天注意防暑,秋天调养肺气,冬天注重养藏。这是外在之法。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修养。"
他在《千金要方》中特别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非简单地预防疾病,而是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养生智慧。
孙思邈经常对弟子们说:"治病必求于本。"有弟子问:"何为本?"他回答:"本者,心也。心安则身安,心和则气和。"
一天,一位老道士来访,与孙思邈相谈甚欢。老道士说:"我见世人养生,大多执着于形体,却不知形体乃是外物。真正的养生,应该从心开始。"
孙思邈深以为然,说:"人之所以生病,往往是因为心不安。贪婪、愤怒、忧虑,这些负面情绪才是百病之源。所以我常说,养生首重养心。"
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春不忧虑以养肝,夏不恼怒以养心,秋不悲伤以养肺,冬不恐惧以养肾。"
这些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他认为,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比饮食更为重要。
一日,一位求教者问孙思邈:
"医圣所说的本究竟是什么?我们是该多吃补品,还是该多运动?"
孙思邈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的话:
"养生之道,千年来人人都错解了。
真正的养生,不在身,不在药,而在...“
剩余45%未读最低1.64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